修圖良方 wacom intuos 開箱

首先,這不是一篇業配文
所以照片拍得很隨便(被揍

我想可能會很奇怪既然不是業配,為什麼還要寫這篇分享
主要還是因為時常會被問到「為什麼我要用手寫版修圖」這個問題

以及「那我應該要買哪個?」的這種問題

這時候寫一篇網誌就可以一勞永逸
以後每次有人問就可以直接貼連結給他

就像之前寫 smugmug 跟 pinterest 一樣

突然會寫這篇文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原本的手寫板突然掛了

回想起來他也跟了我四年以上,也算是功成身退

在手寫板壞掉的當天,在幾個聊天群組哀嚎了一陣,然後
一口氣從 pc home 訂了一大一小兩個板子,早上訂貨
很迅速的傍晚就收到了,幾乎無痛得跟上修圖進度
在這之間超過十個人說要把手寫板借我
感到人間處處有溫暖
但因為我的使用太暴力了,還是自己買比較好

為什麼要買兩個?
一個放在桌機前,一個放在電腦包
不然老是帶個巨大的板子出門也是挺麻煩
而我修圖完全不能沒有他

今天主要沒有打算很仔細介紹這款手寫板的功能
下面主要是針對尺寸拍了一系列照片

可以透過 mac 的鍵盤跟滑鼠,還有 cf 卡來推斷實際大小
這個板子的尺寸是 M,由於過去使用的 intuos pro
打開來的第一個反應是 “wow 真小"

接著是 S size 跟 M size 的比較,足足小了一大圈
但對於搭配 macbook 使用算是很方便的大小
出門放在電腦包或相機包裡也不會占空間

側面的厚度大概只筆 CF 卡厚一些,攜帶上很方便

新款的更動讓我比較留意的就是比本身變得較細,然後少了橡膠止滑的部分
同時取消了橡皮擦的功能,但食指的雙鍵依然在

板子上方左右各兩個一共四個自定義鈕,但因為以我的操作習慣
大多數的功能都可以使用熱鍵喚出,所以實用性較低

值得一提的是觸控功能

觸控功能可以透過板子正上方的按扭開關
因為我在使用板子的時候時常會摸到,所以就直接把它關閉了

如果需要使用觸控功能的人,可以考慮開啟

另外就是筆新的更換改到板子背面的更換筆芯的孔槽,還有安裝無線操控的插槽
但其實我 intuos 的無線也沒有在使用,就不考慮了

 

以下進入正題

就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其實我很常被問說需不需要手寫板
輔助修圖的工具我用過很多,快捷鍵盤、DJ盤之類的都有
唯一對我來說有「不可取代」性的,就只有手寫板
我會使用手寫板的軟體主要是 photoshop
有一些不只是調整參數,而是需要細膩筆觸的東西
當手寫板使用習慣後,真的比滑鼠好用很多

以下分項寫幾個我會使用的時機

1. 遮色片: 尤其在拍攝人像時,常常會有主體跟背景
需要分開處理的時機,這時候利用遮色片可以很有效的
控制每個區域要處理多少

尤其在處理一些色調比較偏掉的影像
這件事情又特別的重要

2. 液化功能: 在調整身形甚至背景曲線時
液化是一個很常會用到的功能,一邊我會把
筆觸的流量設定的很低,如此一來能夠較流暢的調整

3. 皮膚微調: 我們都會利用混合器筆刷做細節調整
但由於混合器筆刷有破壞細節的問題,於是使用上必須警慎
同樣的我會將筆刷流量降低,透過利用手寫板在細部微調
減少對整體皮膚細節的破壞

關於手寫板的選擇,以 PS 修圖上來說
我自己的觀點是

1. 不需要壓力偵測,但定位要夠精准
我自己控制流量都是透過筆刷的濃度,有時候要刻意
整體刷淡同一個比例(例如 20%),這時候有壓力偵測
反而會造成不均勻

2. 方便攜帶,攝影師 always 會在個個地方修圖
尤其出國的時候,有個小巧的手寫板真的很方便

3. 不太需要無線功能,除非有藍牙
不然也都是佔了一個 USB 插槽
如果有藍牙的無線功能我就會覺得很方便~

再往下挖深一點,snapseed 進階運用

 

之前 snapseed 被 google 收購後,進行了一次很大的更新
更新本來就有使用,但隨著之前舊的 iphone5 入塵(超大的塵點)變得少用手機拍照後
直到換成 iphone6 才又開始使用手機拍攝
同時也再次安裝了 snapseed
新的版本跟之前差異頗大,有不少舊有功能留下
但整體使用感提升很多

 

操作的概念大概就像是使用 PS 外掛軟體 “nik collcetion" 一樣
下面在娓娓道來

 

這次的 snapseed 功能分成兩大區塊,分別是「工具」跟「濾鏡

 

工具的部分能夠調整的項目意外的多
「影像微調」可以調整基本的曝光、飽和度、高光暗部修補、色溫以及之前就存在的“氛圍”
局部調整這次依然保留了前個版本的「局部」,同時加上了「筆刷」以及文章最後會提到的遮色片

 

這次除了旋轉裁切外,另一個驚喜的功能是「變形」同時還會搭配自動修補,後面也會提到
然後就是「修補」類似 PS 的修補工具

 

 

「濾鏡」區塊反而就跟之前沒有差異太多,雖然每個項目細項還是有些更動
但大抵上是差不多的,有使用過舊版本的人應該很快就能夠上手

 

 

因為我稍微 google 了一下,網路上針對新版本 snapseed 的教學文已經有不少
但大多都還是比較基礎的部分,既然很多人寫過了我想基礎就不再多贅述
這次我就直接把所有共能混合,以我會使用的方式直接跟大家介紹

 

但在開始之前還是要提到就是,雖然現在手機拍攝跟修圖 app 非常方便,
功能也日趨月異的強大,但無論如何,手機在拍攝上的寬容度還是遠輸相機
如果要透過手機拍攝好照片,環境因子還是影響比較大
軟體畢竟只是輔助,可以把 80 分的東西拉到 90 分
但不可能把 45 分的東西補救到 80 分

 

 

對比上下圖,可以看到調整了細節的強度、飽和度、做了水平裁切修正
但同時如果仔細看原圖上方天空已經略微過度曝光
下圖雖然想要挽救一些細節但已經形成了斷階,於是切除部分天空讓瑕疵不麼明顯

 

 

前言就大概寫到這裡,接下來就用一些實例來介紹 snapseec 吧(終於要進正題了)

先來一張大鵝的貓貓,叫做惦惦
是隻有點憂鬱的貓貓(放錯重點)

 

 

這張打算處理成黑白,這邊選用的是「黑白電影」濾鏡

 

 

snapseed 的功能操作都類似,點開一個功能後,上下滑可以選擇細項調整
左右滑則是強度增減

 

功能欄底下有一個票卡的東西,點開會有幾個推薦的預設值讓你選用
可以先選個跟想像最接近的參數,再上下滑動細項做調整

 

照片轉成黑白後,想試著調整變形,但事實上能調整的不度不會太大
這部分可以稍微試試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調整變形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右上右下會有
因為變形而減少的區域,變形完成放開後,上下的黑色會自動補齊
如果是純色的背景,基本上可以補得很好
但畢竟是自動修補的功能,如果變形缺少的區塊附近有複雜的景物
基本上還是會一團糊,所以個人還是傾向把那邊裁切掉

 

 

因為 iphone 拍出來的照片不是一般比例,多半情況我會裁成 3:2
當然也可以選擇任意比例

 

 

接著用到的是修復功能,使用修復功能的小技巧就是
把照片放得越大,修復的筆刷越小,可以修得越細緻

 

畢竟不像 PS 的印章工具可以自行選擇覆蓋位置
而是軟體自動偵測適合的地方進行遞補(也就是PS修補工具啦)
所以使用的筆刷大小越小越容易細緻的修復細節

 

如果沒放大照片就直接使用,效果是頗差的
放大後可以移動左下角來調整照片位置

 

 

可以看到修復完惦惦右腳前的電線就修掉了

 

 

每張照片在完成前,有兩個功能是我一定會再打開一次的,
一個就是「影像微調」,另一個就是「強化細節」
關於影像微調的部分,等後面的其他範例再來解釋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張範例就用黑白的,找自己麻煩

 

 

強化細節有兩個調整欄
一個是「結構」,另一個是「銳化」
結構比較類似於 nik 中的細節提取,而銳化就是一般的鋭化
所以當喜歡細節豐富的風格時,可以適時地拉取結構
但過度的使用很容易造成影像崩解,所以在調整時要注意比例強度
而全部的照片在輸出前我都會稍微拉一些「鋭化」
套句 mobile01 上的說法就是讓照片「利」一點

 

完成之餘,覺得左上角如果亮一點會更好
於是畫蛇添足地在添加了「局部調整」的控制點

 

 

放下控制點後,可以在那個「亮」字上方上下滑動,可以選擇“亮度”、“對比度”跟“飽和度”
同樣在圈圈處滑動左右可以調整強度
局部調整調整的區域是圓形的,可以透過放下多個控制點來做到有點漸層的效果

 

 

然後就完成了

接著第二張是在工作室附近的工地

 

順便一提的是,這個新的版本左下角會有曝光分布圖,也算是很方便的新功能
以這張照片來說,因為現場反差略大,很明顯的天空太亮,而工地區域亮度不足
要保留整體細節有兩種做法,一個是用筆刷分別刷亮地面再刷暗天空
也可以透過放置局部調整點來調整
當然也可以直接先用 HDR 處理一下

 

 

HDR 模式有四種,自然、人像、細緻跟強
我一般都會使用人像跟細緻,這兩種效果不會太強
如果喜歡戲劇化一點就可以考慮自然跟強
但因為這張反差比較大,所以我選用自然後
再稍微降低一點強度,讓整體效果不會太強烈

 

 

另外一個我很喜歡使用的濾鏡功能就是色調對比
可以區分成高光、中間調與暗部來分別調整對比度,
適度的控制三者的強度可以造型視覺感較為強烈的影像
這張照片因為先經過了 HDR 處理,大部份的區域都落在中間調的部分
但因為 HDR 處理完影像會比較平淡,再透過色調對比給予一定程度的反差

 

另外 snapseed 也有修圖前後及時比較預覽的功能

 

按下畫面右上角的符號,可以顯示調整前後,例如剛才的色調對比調整後

 

按下右上顯示原圖(剛處理 HDR 還沒色調對比)

對比一下處理後的結果

 

如此一來可以很方便的隨時檢視每個步驟調整後的效果

接著為了想要強化怪手,決定把多餘的細節去除,選擇使用「散景效果」

 

 

散景效果就可以做出所謂的假移軸,也就是小人國效果

當然同樣也可以更改成圓形擴散模式

 

 

下面的選單可以選擇散景的形狀,這功能在各類 PS 外掛中越來越普及
是說沒想到連手機軟體都有了,也著實有點驚訝

 

 

同樣的滑動上下選單可以調整強度,還有轉換效果,轉換效果就是漸層的寬度

 

再一張小人國的範例,這張是在冰島北部的山裡

 

 

首先因為原圖有一點歪,所以先開旋轉校正水平

 

 

接著再打開散景效果

 

 

將地面上的主體放在清晰的位置內,其他地方模糊層散景
就可以做出類似小人國的效果

 

 

前面有提到這次的 snap seed 有遮色片的功能,使用的方法是
當做完一個步驟回到主畫面後,右上角會顯示已經做了幾個步驟
點一下那個數字會把過去做過的濾鏡步驟都列出來

 

 

輕點步驟項目左側的小箭頭會跳出工具欄

 

 

分別是"刪除"、“遮色片”、“重新調整”

 

 

下一張是迪士尼樂園的城堡(不要問我為什麼會去迪士尼)
這部分要介紹一下遮色片的功能
但其實以手機上修圖來說也很夠用了

 

 

因為原圖有點偏暗,感覺右下角可以做出一點亮部

 

 

於是使用影像微調中的亮度調整整體亮度將整體拉亮
接著點開遮色片的部分

 

 

下方可以選擇遮色片的強度,但就只有25的倍數可以選擇

 


“25″

 


“100″

 

事實上我自己習慣的筆刷流量還是再更低一些,只是沒得選擇
一般來說我就還是用 25 來操作

 

100 的筆刷真的很難操作啊,btw 刷出來就像這樣

 


“100% 筆刷"

 

25 的雖然還是很強,但還算是可以使用

 


“25% 筆刷"

 

如果要加強質地的話,就可以使用戲劇效果

 

 

這張是來自於冰島的 Hallgrimskirkja…. whatever 就是個教堂

 

 

戲劇效果依然有很多種類可以選擇,因為我想要增加石牆的質感
所以選擇最後面的

 

 

選擇完後,在上下滑動螢幕調整質感的強度

 

 

懷舊效果

如果喜歡文青一點感覺的話,我自己很喜歡懷舊效果做出來的感覺

 

 

懷舊效果也是可以先選擇喜歡的風格

 

 

重複點擊同一個風格可以改變耀光的形式

 

 

最後滑動螢幕上下可以調整一些風格內的細項

 

 

復古基本上跟懷舊有點類似,但主要就是套用相片風格的感覺,硬要說就是類似 Nik analog Efex 中
添加膠片種類的概念,套上一層漸層的顏色做混合

 

 

最後一張也是在冰島,五月的夕陽很長
即便當天趕到住處已經晚上九點了,遙遠的天邊還是看到的陽光的餘暉

 

 

首先用魅力光暈(其實就是發光魅力….是說好像也沒什麼不同)
讓光線的邊緣比較模糊一點

 

 

接著我把色溫往暖的地方推,再加上一點飽和度

 

 

然後再把照片裁成 3:2

 

 

因為前景溪水的部分太暗,在使用筆刷比前景的地方拉亮

 

 

同樣的筆刷可以放大來調整

 

 

最後再用影像微調調整

 

 

再多補一點筆刷,增加色溫跟飽和度

 

 

最後放一些這次為了寫文章修的圖

 

 

 

 

 

 

 

 

 

 

 

蟲鳴未止,那是一平方公尺的宇宙

如果要我給一本書最大的讚美,大概就是看完後
會有一種 「好想出一本這樣的書」的感覺

2012 那段時間,我還在念博士班,婚禮拍攝的接案還沒有很上軌道
第一次拍攝海外婚紗,用的器材還是 canon
那一年,在沒有案子的空餘,常常往實驗室後面的山上跑去
在大雨的夜裡,穿著 gore tex 的外套與登山鞋
聽著山裡的聲音

同樣是在那一年,我在 dcview 跟 digiphoto 的專欄認識了大型阿生
從那個時候開始,幾乎看過他的每一篇文章,
而我最早開始拍攝昆蟲的技巧,也都是從 dcview 上的文章而來
一個人蹲在草叢中,左手拿著閃燈,右手拿著相機
就這樣度過了那一年

大型阿生的文章好讀而且清晰,我想從 dcview 時期就有在跟隨著的朋友
想必也不會太陌生
當編輯莊莊很神秘地告訴我接著會出大型阿生的書時
我腦中就大概已經浮出這本書的輪廓

今天稍早,看到一個包裹丟在門前,我迫不及待的打開
因為前一天已經看到莊莊寫的介紹文,馬上想到應該是這本書
還來不及走回書桌前就已經將包裝拆得一團亂
點開 mostly strings 電台的音樂,然後從第一頁開始翻著

我會說,台灣是該有一些這樣的書
不再只是單純的攝影技巧教學,不是過於重複的題材
不再是賣弄文字或是空洞的影像堆疊
是扎扎實實,經過多年累積的故事與影像的結合

也許多數的讀者不會明白,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可能蹲了無數個夜晚,可能忍受夏日的酷熱
也許不像拍攝網路美女會有那麼高的注目度
也許很多人看到昆蟲的照片只想趕緊關掉

感謝大型阿生為這座島嶼生態留下了這樣的記錄

它不是一本昆蟲圖鑒,它並沒有告訴你每個物種的分類、學名
沒有告訴你牠們的生活習性,分類依據、食性
它是一本昆蟲圖鑒豔,它記載了拍攝的位置,相機的參數
它告訴了你拍攝這些影像時發生的時空背景

它不是一本攝影集,它是一本故事書
它不是一本工具書,它是這個島嶼的記憶

如果你從不曾留心身邊的昆蟲,這本書可以讓你驚歎台灣的物種多樣性
如果你曾經浸淫在生態的拍攝上,這本書會把你帶回拍攝當下的記憶

我很喜歡大型阿生的文章不止單單是因為照片本身,
他對於這些生物無意間透露的情感也是讓他的文字之所以吸引人

「人的六年,蟲的數十世代,大地的一眨眼」

剛好在莊莊的文章裡也提到了第四章 「耳鳴未止」的一點內容
這個章節主要是在講「蟬」,他提到了為了拍攝蟬的羽化
足足花了三年的時間
大自然的時序是難以琢磨的,即使做足了功課,往往也是會撲個空
無論是花、蟲、鳥,任何會有季節性的物種
都會隨著地球整體氣候變遷的影響,而改變生理狀況與作息

可以說攝影師對於氣候變遷的敏銳度,絕對不亞於科學家

「耳鳴未止」這章節的文字不多,但後勁十足,由於我不想破壞大家看書的樂趣
只好寫點自己的故事充數一下

同樣回到 2012 年拍生態微距的那段日子,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拍攝棘蟻
理由很簡單,因為 Edward o wilson 是我的偶像,加上棘蟻比起一般螞蟻來的大型
透過倒接拍攝可以把細節拍的很清楚,那段時間因為認識了林永杰(cypherone)
對於超微距攝影充滿了興趣,搭配離機閃,就這樣開始過著蹲在路邊拍棘蟻的日子

螞蟻的社會系統非常複雜,教科書上寫的跟真實情況無法相提並論
不同的品種間更是有絕大的差異,而這些都是非得你花上很長的時間
跟這些小傢伙相處後,才能夠略窺一二
當我大概弄清楚牠們動線沒多久,隔天山坡地整建一個怪手一挖
就什麼都沒有了

在拍攝牠們的那段時間,我理解了 wilson 為什麼會瘋狂地迷上這樣的物種
同時期 science 上有篇文章,提到了發現一種螞蟻會模仿蜘蛛
透過植物纖維製作網子來捕捉其他昆蟲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需要你停下來才能發現

在書本的第七章 「沒有回應」這個章節裡
提到了幾個很有趣的故事,對於昆蟲的擬態或是保護色
一直都是科學家醉心的主題,對我也不例外
加上我自己也曾被這些擬態騙得團團轉

要不是因為拍下來,在山裡遇到還真分辨不出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光看蜘蛛結網煩惱就消了,

讓我偷渡一組我自己很喜歡的作品 – 蜘蛛芭蕾

拍攝這些小東西是有趣的,也許不像貓狗那樣與人親近

在「沒有回應」這個章節的最末一篇「來日不多」裡
大型阿生提到了親眼見到吃了太多發酵果實的虎頭風
醉到飛不太動

想必是相當有趣的畫面,但我還是別碰上的好(笑

「蟲鳴未止,那是最嘹亮的寂靜」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副標題,那是每個曾經站在山林裡的人
都體會過的感動

很誠心的(是說哪次寫推薦文不是誠心的),推薦這本書
如果你還信的過我的品味,那就快去一趟書店吧

博客來書店連結: 一平方的宇宙

後續雜談(牢騷系攝影師專用時間)

拍生態微距真的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當年主要使用的器材是 5d2 搭配各家老鏡轉接
我還記得一開始最常使用的是一代的百微,然後我的 AF 壞掉,只能 MF
拍稍微會移動的物體跟本是不可能的是,只能手動追焦

出去拍「一隻」蜜蜂可能就要拍七八十張才會有一張滿意的
尤其又很任性想要拍飛行中的蜜蜂,幾乎都要抓他看到花朵遲疑的那瞬間按下快門

另外在山上拍昆蟲常常像在玩神奇寶貝,你知道這附近可能有某種蛙或是蝶
但只有極低的「遇怪率」,而且丟出寶貝球也不一定會抓到

或是好不容易有東西出現了,「啊,又是個鯉魚王」

雖然半輩子念的書都跟生物有關,但我的研究領域是微生物啊
對於昆蟲或植物雖然比起一般人了解,但跟專業的比還是大外行
別說習性了,看到了都不一定認得出來,每次拍完後回家都要花很長的時間
去一一比對圖鑒,才終於可以找出正確的名稱
是說做研究有沒有這麼認真都值得商榷

「天啊,這傢伙怎麼長這樣」大概是心理最常出現的 os
大自然總是比你想得更誇張,這是我拍攝以來最大的結論

一大早天剛亮,還沒吃早餐,就看著他們喀吇喀吇啃著葉子
寧靜的樹林中就只聽得到牠吃葉子的聲音,像是啃生菜沙拉那樣清脆
聽他啃著自己肚子都餓了

最早開始拍蛙的經驗也是來自大型阿生,拍攝前也看了不少的文章
但實際最大的困難還是「找不到」
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蛙可能都跳到你眼前了也看不到
也第一次認知道「保護色」這三個字的意義

還記得有一次拍攝臺北樹蛙,牠就趴在我眼前的葉子上睡得正熟我都沒看見
直到早起爬山的阿姨看著我說「阿你到底是要拍什麼?」
「我來拍樹蛙」「啊就在你前面啊」
頓時覺得自己也太蠢了,但經過幾次的經驗後,就變得很敏銳

這張照片被我命名為 across the universe (披頭四的歌)
照片中的是葉蟎,這大概是我扣掉細菌病毒外拍攝過最小的物種
葉蟎會用很細的絲組成龐大的網狀構造,然後吸取植物的汁液
在巨大的網狀構造中繁衍、生殖,擴張領地
整個網就像是個宇宙般,其實這張照片後面無數的散景
是來自於其他葉蟎的屍體、退下來的皮、糞便

真是好不浪漫

曾幾何時,已經沒有時間跟力氣上山看螢火蟲
不時還是有些懷念,只能看著臉書上朋友的分享過過癮

在暫別生態拍攝前,我拍下最後一張很喜歡的照片

如果看完《一平方的宇宙》,可以讓更多的人留意身邊的環境
雖然這樣好像講的太遠
但那肯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一定用上的離閃技巧 #1

雖然運用閃燈並不是我最擅長的事,但俗話說的話
不擅長不代表不需要去使用到(哪來這句俗話)
在拍攝過程中,還是有太多的機會會需要補光
對很多新手來說,離機閃一直是個有點門檻的技術
但掌握住簡單的概念後,會發現其實一點都不複雜

我本來想要多準備一些例子跟技巧再寫這篇文章
但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再拖下去只會什麼都沒有

所以接下來每次拍攝我都會儘量記得留幾張現場佈光圖
然後想到什麼寫什麼,希望一年過去後,可以把我常用的技巧都寫過一輪(笑)

這次使用的燈具是 profoto D1
控光配備是 80cm 的八角柔光罩跟 60cm 的雷達罩
雷達罩有裝蜂巢跟柔光布

我寫的主燈就是補正臉的位置

example 1. 八角罩單燈

iso 160 / 70mm / f14 / 1/200sec

第一張範例應該沒有任何的難度,就是從畫面的左側,透過八角罩補個燈
我想這是離機閃最基本最基本的動作,就是讓閃燈離開相機上方
Joe Mcnally 的書上有提過,即便你手上沒有任合控光設備
只要能夠先讓閃燈離開機頂就成功了一半

對於入門者來說,手上也許只有小閃燈,但概念上是一樣的
只要先購買個簡單的閃燈觸發器(現在廠牌非常的豐富,回想當年只有PW可選….)
然後試著將閃燈離開機頂,會發現效果有戲劇性的轉變

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我會建議在戶外拍攝時,如果要嘗試補逆光的人像
掌握幾個前提

1. 當你沒有高速同步時,記得快門速度要控制在 1/200 以下,再快會跟不上
2. 試著先用 m 模式測光,將環境的亮度控制在不過曝的情況下
3. 如果主體的曝光不足,拿出離機閃試著從斜 45 度的方向補燈
4. 因為閃燈離主體的距離也會強烈的影響到光線強度,當亮度不足時
先別急著增加閃燈出力,可以先改變燈與主體的距離後,在決定是否要增加強度

如果使用離機閃拍攝已經沒問題了,加上一個柔光罩
去感受柔光與硬光的差異吧
隨便在 google 鍵入閃燈柔光罩,都可以獲得一堆選項
記得,如果你買的柔光罩長邊只有 15cm,那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先從 50cm 的買起吧

example 2. 雷達罩主燈 / 八角罩副燈

iso 160 / 105mm / f10 / 1/160sec

第二個範例稍微複雜一點,兩盞燈都在畫面的左側這沒有問題
我讓畫面後方那隻燈的強度較強一些,讓後面的八角可以在 model 臉上打出反向的陰影
這樣的優勢是,可以在鼻子之類的地方做出陰影
像我們這種在《羅馬浴場》裡被戲稱「扁臉族」的亞洲人
透過一些陰影的產生可以增加臉部輪廓的立體感
正面再透過雷達罩給予一個很平均溫柔的光線

因為這次造型上細節很多,透過閃燈拍攝可以維持極小的光圈
讓從飾品、禮服、扇子、眼妝的細節都很清楚

對於入門來說,從一支燈到兩隻燈是個不小的門檻
除了很容易手忙腳亂之外,常常會為了不知道怎麼決定出力而迷惘
我的建議是,除了先想好自己想要呈現什麼感覺外
最重要的是一次調整一個變因

1. 先把閃燈都關閉,調整機身參數控制環境亮度
2. 打開主燈,調整主燈位置與出力
3. 打開副燈,調整副燈位置與出力

而不要同時兩隻燈都開的,會搞不清楚畫面中哪個部分是由主燈或是副燈打出來的
一隻一隻的加上去,而不是全部都打開就好了

example 3. 雷達罩主燈 / 八角罩副燈

iso 160 / 105mm / f14 / 1/160sec

第三個範例同樣是使用兩隻燈,只是這次副燈的位置換到另外一側
不同於前一個打法,因為這張照片主要要帶到 model 超過半身
所以希望有另外一隻燈可以讓髮飾的輪廓更明顯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 model 後腦勺的頭髮一直連到右手臂的邊緣都是有光線的
同樣可以增加主體的立體感,並且跟背景脫離
也是在棚內拍攝簡單造型妝髮時我自己比較常用的做法

特別感謝

model: Ting Chen
stylist: 安琪 (愛瑞思造型團隊
gown: Ariesy 愛瑞思 品牌訂製手工婚紗
燈光協助: 全台最細心的婚攝 – 洪大毛
場地: 早點睡攝影棚

送給你八本迥異的書

當初承諾當粉絲團達到一萬人的時候,要辦個活動
與其抽拍攝太老梗了,還是送書比較符合我的風格
就像我曾經說過的,身為作者最害怕的事就是沒有人願意買書了
雖然數位時代非常方便,但紙本書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選出了幾本我很喜歡的書,來當作這次活動的獎品
詳細的活動內容請直接到粉絲團 – Taotzu Chang’s picture 來看看吧
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 – 森山大道

「照片是光與時間的化石…」是一句持續留在我腦海中的話,

森山大道的書很多,但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本
比起一連串的龐大又接踵而來的文字,透過對答的方式
可以稍微喘息

如果說要影響我攝影初期最多的,必定得是森山大道的作品跟書
在開始學習攝影的初期,大量的在街上隨意地走動
對於光圈/快門之類的參數還沒有那麼大的掌握
只是無意識的反覆按著快門
去思考那個 3:2 框框裡可以塞得下什麼東西

在《犬的記憶》中有個段落叫做「攝影 你好」
是我反覆看過最多次的一個片段,雖然沒有被一腳踢進攝影的世界
但私心覺得那段時期的自己也是這樣的
靠著攝影平復繁雜的心情,找尋窗口
就這樣反覆反覆拍著街上的一切,透過 flickr 跟世界連結
莫名的認識了很多人,交到了許多朋友

雖然我現在的作品中應該沒有任何森山大道的影子
但內心依然有著那樣的火焰吧
也許哪一天會再迸裂開來也說不定

在書中有段提到了某次森山大道跟荒木經惟的共同企畫
兩個人一起拿著相機走在同一條路上拍攝
最後發現兩個人總是背對背拍攝不同的主題
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在相同的街上
看到的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
這件事情非常的有趣
也讓我理解了尋找自己觀點的重要性

雖然至今我依然在尋找我自己的視野
但這本書,或者說森山大道,一直是我的出發點


– 野狗 (2010)

 

 

心的視界 柯錫杰的攝影美學” – 柯錫杰

「如果用眼睛看的是一種『框』,用心去體會就是一種『寬』」

我們都會需要幾本書,可以當作避風港
每當失去方向,或是覺得沒有力氣往前時
就會翻開這本書,試圖找到慰藉

每個小章節都會搭個幾張作品(作品,不是照片)
只消兩分鐘的時間可以讀完一個段落
然後就可以提起精神繼續面對現實

在書中提到了很多關於他自己拍攝歷程上的變革
一路到書的中段「等待維納斯」的出現
從時尚圈跳到純藝術的創作
無論是離開舒適圈或是持續的發展
我很喜歡書中他提到的一段話

「一個人要拍攝人像,如果沒有先累積人生的歷練
是很難進入對方內心的」

「年輕的時候多看看書吧,從書裡面去充實自己」

我看了許多書,也走了許多地方,漸漸的可以體會那句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老話,兩者不能偏廢

其實我接著還想提到紅刺蝟的《人像攝影美學》
無奈在博客來上已經絕版,一時半會也不知道從何購入
而且我想身邊的朋友應該都早就有了吧

在一次機緣聽了紅大談攝影美學的講座,
在講座上也不止一次引用了柯錫杰的文字跟影像
我想對於許多了不起的攝影師來說,柯錫杰都是很重要的存在
默默的影響了我們對於構圖跟美感的想法


– 無題 (2015)

 

 

北海道央男子休日” – 男子休日委員會

忘了一開始是怎麼知道男子休日委員會的,如果想要多了解他們
也可以直接在 facebook 上搜尋他們的粉絲團

底片拍攝的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在書店隨意的翻起
男子休日委員會一共出版了兩本書,是
《北海道男子休日》與《左京都男子休日》
由於這幾年工作的關係,這兩個地方我都非常的熟悉,
當我們對一個地方熟悉的時候,就更不會喜歡上普通的旅遊書
但當我稍稍翻閱內容後,立刻就把書抱回家了

我在往 KL 的飛機上讀完了北海道休日
往 perth 的飛機上看完了左京都休日

整本書的骨幹就來自於奕凱的照片,搭配 dato 的文字
平易近人的文字與樸實的影像開出了很美的花
是那種自然而然生活在某個城市裡會散發出的氣息

對於想體驗慢活,想要探索,想要用不同的角度走訪一個城市的人
這兩本書是很好的導遊,不是要你照著他的路線走
而是仿造他們的精神,找到屬於自己的休日

在書中,他們總是給自己許多不同的企劃跟目標去完成
雖然都是一些看起來小不隆冬的目標,例如「今天一定要去大眾浴池洗澡然後喝牛奶」
這樣讓人歪腰的目標

但這不就是人生嗎?

 

 

Steal like an Artist“ – Austin Kleon (中譯: 點子都是偷來的)

在開完三創那堂談「風格」的課之後,這本書變成最多人會私下詢問我的書
如果有聽過我那堂課,其實我稍微有把這本書核心的概念提出來

「現代藝術 = 我也做的到 + 當然,但你沒做」

這本書很詼諧並且赤裸裸地指出了無論在創意、設計、藝術等領域的現實
就是我們其實都必須不停地收集他人的作品並且想辦法轉化成自己的內涵
透過大量的學習跟“竊取”,就可以跟單純的“抄襲”畫出分界線

作者從自身的經歷 – 詩人及文字創作者
經過不斷的創作反思,最後體認到許多我們在創作時會遇到的盲點
然後用很有趣的方式寫了這本書

這本書也有續集,是《Show your work》
如果第一本書是給予你創作的想法,第二本書就是告訴你怎麼讓世界看到你
對於創作者來說,第一個難關就是「創作」本身,而第二個難點就是「宣傳」

承襲的一貫的風格,兩本書穿插了很多人的名言
有的會讓你會心一笑,有的會讓你頻頻點頭

寫到這邊,又突然想再開一堂談風格養成的課了


Austin Kleon 於 TED 的演講
烏鴉的教科書” – 松原始

在我開始學習攝影以前,我書架上最大宗的書就是科普書
我曾經一直以為我最後會成為撰寫科普書的作家
怎麼也沒想到後來跑去寫攝影書了

手邊可以推薦的科普書太多,但也許不那麼適合一般大眾
雖然是科普,但裡面的故事也許不那麼吸引人
不然我真的很想推薦 E. O. Wilson 的每一本書
他是我在生科時期的柯錫杰、森山大道
如果有機會,真的要去翻一下《生物圈的未來》

雖然今天重點不是在談 Wilson,但還是放一下他在 TED的演講
而我這輩子應該來不及完成的 to do list 其中一樣
就是我可能來不及親眼見到他,這讓我感到無奈

回到松原始的,《烏鴉的教科書》
我會選擇這本書當這次書單裡科普書的代表有很多個理由
雖然封面很可愛,但他著實是挺厚的一本書
就是那種除非你本來就愛看書,不然看到厚度就會卻步的尺寸
但事實上因為文字相當平易近人,同時有很大量的插圖搭配文字
我認為即便是給國高中生都很適合,即便字真的不少

雖然在台灣沒有烏鴉,但現在前往日本旅遊已經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香草特價 588 隔天就在京都喝下午茶了,日本旅行早已不是什麼太奢侈的行為
我自己一年跑日本也不下四、五次,而只要在日本旅行
一定不會錯過這種有趣的生物 – 烏鴉

關於烏鴉的聰明,我們已經聽過了太多都市傳說
例如會把栗子放在馬路上讓車子去碾

作者是個類似在科博館這樣地方工作的…也許稱不上研究員
但對於烏鴉極度的著迷跟熱愛,讓他在烏鴉行為學的研究上大有展獲…
或許不到可以出版什麼了不得論文的程度,但這本書
真的是極度的好

應該怎麼說,這本書我看了幾頁後
把書合上,嘆了口氣罵了句三字經
「這本書如果是我寫的有多好!」我心裡這麼想

我想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評價,讓人羨慕嫉妒恨(誒

烏鴉一直都跟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擺在一起,其實他是種很可愛的鳥類
也許書裡面很多稍微比較專業的內容可能平常用不上
但一些生活小常識倒是對於在旅行中遇到烏鴉時,可以多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書本的最後面也有一整章節的 Q&A,都是些有點無理頭卻又很想問的問題
作者用有趣的方式回得這些問題也是本書的樂趣之一
這裡就不破壞這種樂趣了,請自己到書店去尋找這本書吧

 

 

 

M is for Magic" – Neil Gaiman (中譯: 魔是魔法的魔)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知道,但曾經
是的曾經,我也是會在網路上寫些短篇奇幻小說的人
關於我到底寫了什麼,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Neil Gaiman 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家之一
從 《star dust》到 《American Gods》雖然很多部分因為文化差異
其實並沒有那麼理解,但故事的敘述方式跟埋藏的梗
總是他的小說最符合我的喜好,雖然現在很少有時間看小說或是寫小說了

M is for magic 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其他還有《Smoke and Mirrors(煙與鏡)》
以及《Fragile Things(易碎物)》這兩本短篇合集

雖然長篇的故事很棒,但他的短篇也都很迷人,
是說,在我打算寫這九本書的介紹時,我就一直在思考該怎麼去寫這本書
我是一個很討厭被破梗的人,尤其當你自己有在寫故事時
如果閱讀者在閱讀前,就已經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那這個故事就死了,未來性就被限制住了
所以要如何一邊介紹他的故事一邊又不會提到任何內容
真的是件很困擾我的事情

他的小說會把很多奇幻的元素很自然的融入在故事裡
就像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有那些神啊,怪物啊,或者是超自然的力量
不用刻意營造,就讓你自然而然地進入那個世界

 

 

 

55 Questions to master graphic design" (中譯: 這個設計好在哪?)

這本書算是本工具書吧,但其實拿來閱讀也是可以的
這類感覺的書很多,但並不是每本都會讓人覺得那麼實用

書中的主軸是使用兩張同個目的的海報或文宣
讓讀者先試著選擇哪個才是比較好的設計
翻到背面後有解答,同時會 pin point 出為什麼選擇 B 而不是 A 的理由

當然設計藝術這些事情是很主觀的,也許裡面的觀點都是以商業性為訴求
但對於像我們這類 soho 族來說,偶爾也是需要自行設計簡單的宣傳頁面
例如海外婚紗的招募之類,往往都讓我們傷透了腦筋
點開臉書也可以看到大量同業廠商做著相似的廣告
有的吸睛有的顯得廉價,跟設計總是脫不了關係

當然,這本書也讓人深刻體認到聘請專業的設計師是多重要的事情

對於專業來說,這本書可能太粗淺,但對我這種外行人來說
許多觀點跟想法是相當的試用
包含在海報上組圖時照片的裁切比例、畫面安排等
無論是在相本的排版或是自我宣傳上
都給了我很多想法

這次為了粉絲團活動重新購買了這本書時,才發現又推出了第二本
延續著第一本,又追加了 46 個案子,比起第一本來說更為細節一點
但我也豪不猶豫的就購入了

 

 

 

Photography Q&A” – Zack Arias (中譯: 我要成為專業攝影師)

我本身就是 Zack Arias 的粉絲,所以當這本書要中譯的時候非常的興奮

如果你打算成為專業攝影師,我的意思是,靠攝影這件事情為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
而不是在週末偶爾拍個一場婚禮加減貼補,卻又感到迷惑
那這本書其實可以當成是一盞的明燈

不是像柯錫杰或森山大道那樣精神上的明燈
而是非常殘酷血淋淋的現實

雖然 Zack 是個以拍攝樂團為主的攝影師,
但他的過往經歷其實大多收費攝影的領域都用得上,
也都是我們真的會碰到的問題

這本書我反覆翻了不知道幾回,中間好幾頁都已經脫落
Zack 這十幾年來的職業生涯,從最當初一鼓作氣跳入這個圈子
然後跌跌撞撞,直到現在成為國際知名的攝影師
有太多寫起來稀鬆平常,但背後充滿血淚的經驗值得借鏡

這本書也是我硬是要團隊所有攝影師都看過的讀物
在你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準備好以前,可以先看看前人的例子
當你有機會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時候,請不要說「謝謝,沒關係我不需要」

「不,你需要的很」我會這麼說

為了興趣而拍,跟為了生活而拍本來就是兩件事
如果要延伸閱讀的話,那就一定要看 Joe mcnally 的書
《快門瞬間 vs 影像永恆》雖然是比較舊的書,但提到了更多老喬當年的故事
其實後續的光影之美裡也或多或少有提到不少,總之,看了他們的故事就覺得

「ok, fine. 我好像也沒太糟」

直島,一日

有些地方不是為了工作,是純粹的想要去走走

 

其實我不是那麼懂草間彌生的作品,可能是因為我沒有太深的藝術涵養,
對於純藝術這個領域的涉略不深,雖然覺得「有趣」,但就僅止於「有趣」,
硬要談些比較深入的內容,可能也繳不出太多的想法。

 

但在看了許多關於她的報導,以及某次機緣下見過本人後,對於她的背景產生了濃濃的興趣,
開始翻閱他的書籍,了解他所經歷的過往,也讓我對於這位藝術家感到深深的佩服。
但當然我沒有辦法跑到她面前跟她說,「我真的超崇拜妳的」

 

那不然就去直島拍一張南瓜吧
於是到直島上拍一張南瓜的照片,這個莫名其妙跑出來的想法
默默的就存在我的"to do list" 裏面。

 

直島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其實真正適合來直島的時間,

應該要抓「瀨戶內海藝術季」的期間過來
在安藤忠雄跟其他藝術家的推動下,瀨戶內海藝術季已經是日本很重要的藝術跟觀光盛會,

屆時,會有大量的藝術家將作品展示於島上
可惜看看 2016 的三個時段,幾乎都卡滿了工作,加上真正到藝術祭得時候人潮也會相當的多,

跟我的步調似乎也不太相符於是就很突然地在一個冷僻的時間偷偷的上了島,

拍了照,然後離開

 

直島不大不小,如果每個美術館都想看的話,一天會太緊繃,兩天會相當的充裕
整個島都可以用走的,如果你十分耐走,不然還是搭公車或騎腳踏車方便一些
當然如果在本島有租車,也是可以考慮直接連車帶人一起開上直島

 

我這趟是從宇野上船,沒幾分鐘就抵達直島,如果從香川縣那邊過來貌似是要快一個小時
所以看起來還是從宇野上船會方便一些

 

直島上著名的美術館包含了「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Benesse House」(有住宿)
以及老宅翻修的「家プロジェクト

 

這趟過來主要的目標就是地中美術館、Benesse House 跟南瓜,

一方面看安藤忠雄的建築跟莫內的睡蓮,然後看杉本博司的海景

 

可能是內海的關係,連接船非常的平穩,幾乎沒有感受到風浪就到直島了

 

扣除直島、豐島這些有名的大島外,內海中有為數很多的無人小島,穿梭在小島間看著島上海鳥棲息
也是種有趣的事情

 

下船時,車子就直接往前開下船就好,意外的非常方便,而且居民也似乎非常習慣了
一接觸到港口,車子就很有次序的一一下船各自開往要去的地方

 

這趟在直島上拍攝的照片非常的少,很不符合我的風格,但因為
全部的心神都放在美術館裡面,加上美術館裡無法拍攝,難得相機幾乎都放在背包裡
只在街上稍微拍了幾張而已

 

可能不是旺季的關係,同時間在島上的觀光客不多,常常走上好一段路都看不到人
偶爾看到不同國籍的旅客騎著自行車經過,回頭看一下漸遠的風景
天氣是好,但水氣稍重,遠遠依稀可以看到瀨戶大橋的影子

 

初入地中美術館,我的心靈已經遠遠的被安藤忠雄帶走,每走過一個轉角,就可以看見不同的光影刻劃在清水模上
由於很喜歡建築,雖然不那麼的了解,但在旅行的途中搜集喜歡建築師的作品本來就是我的娛樂之一
對於安藤忠雄更是不用多說,來到直島,從下船時的港口接待中心就已經被大師的作品包圍
進入地中美術館後,更是 100% 的沈浸在安藤忠雄裡面

 

第一次買了這麼多張明信片,也第一次單純被美術館本身的建築給吸引
在每個角落都想要按下無數的快門,但這段時間,我只能靜靜的欣賞
看著光跟影的線條,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建築上畫下不同的構圖
而美術館的每個摺角,又似乎是配合某個時空所設計,在時間正好的時候
達到完美的分割與平衡

 

而這樣的事情,當我後來踏上淡路時,在本福寺又重新被震撼了一次

 

放置「睡蓮」的空間,也是全新的體驗,其實這幾年走過世界各地的美術館,
第一個展間可以讓我完全把精神投注在畫上,非常奇特的體驗
也不得不佩服安藤忠雄,要我說的話,這真的是非常值得親自造訪的地方
不只是畫作本身,整個建築,空間,還有站在裡面的自身
在那個瞬間都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離開地中美術館,前往 Benesse Housed 吃飯休息,也看了「海」,杉本的海景在這裡的安排也很巧妙
兩面牆上掛滿了海,而牆轉角的缺口剛好也對著直島的海景
除了「海景」本身,搭上真實的海景,也是整體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作品

 

從直島的沙灘看出去,幾乎都是臨近的島嶼,視野不能拓的得很遠
但一點也不構成困擾

 

沿著海岸走,越過了無數的裝置藝術,終於遠遠的看到了黃色的南瓜,也就是這趟旅程的目的
按下了想要的那張快門,也畫掉了 to do list 上的那一項

 

走到南瓜,也接近黃昏,還有好幾個地方來不及前往,雖然還很想去位於家プロジェクト中
杉本博司設計的護王神社,但時間上已經不允許
只好一如往常留下些許的遺憾,也許哪天會再次造訪

 

搭著公車,多數的遊客也準備要前往港邊搭船
但也有不少的人這時候才抵達直島,準備直接在島上住上一晚

 

離開時再拍下一張紅色的南瓜,還有港邊的人們

於是,歸途

 

延伸資料: 直島觀光協會

相本式的無限圖床 – Smugmug

其實在寫這篇之前我猶豫了一下,因為最近 smugmug 一直有些狀況
所以接下來我也會先很直接的把醜話寫在前頭
但無論如何,它依然是我現在正在使用的線上圖床
而且沒意外的話暫時還是會持續的使用它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也已經被我推坑,所以基於人溺己溺的大原則
我還是要來推薦一下這個優點大於缺點的線上圖床 – smugmug

在開始解釋我為什麼要用 smugmug 之前,先把缺點講完
從大概半年多以前,我跟許多朋友在晚上使用 smugmug 的速度變得很慢
尤其是下載的部分,導致很長會無法下載圖片
但到了早上就會恢復正常,經過跟官方來往幾封信後
依然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同時官方也不確定原因為何
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個大問題,而我的作息會大量使用到他的時間常是白天
所以相對影響的程度較小,但我也的確會有晚上變慢的問題存在

所以如果你需要的是全時無阻礙很順暢的圖床,那 smugmug 應該不適合
如果試用過後發現還在可以容許範圍,那則可以繼續看我解釋

主要網站是 http://www.smugmug.com

基本上 smugmug 是個付費的線上圖庫,目前一共有四種費率

1. basic(大約 40鎂/年)
2. power ( 60鎂/年)
3. portfolio(12.5鎂/月)
4. Business(25鎂/月)

如果有考慮自行在線上販售照片,類似個人的圖庫網站那種概念
可以考慮第三跟第四種,但如果完全沒打算線上販售照片
或者是早已加入了其他的圖庫網站在賣圖的人
大概就只要煩惱第一或第二種

如果單純是要當作圖床的話,第一種就夠了
可以使用完整的相本功能
但如果除了當作圖床外,還希望開一個簡單的首頁
讓你的觀眾或是客戶可以透過 smugmug 稍微瀏覽你的作品
那第二種 power 方案也是不錯的選擇

兩種價差 20 美金/年,大概差了一個基礎的首頁
就看各人覺得是否值得
因為我是強烈的個人化狂,所以當初不加思索的選了第二種方案

後來才發現其實很少用到 smugmug 首頁,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繼續往後介紹之前,我需要先談一下「我都拿 smugmug 來做什麼?」

很明顯的,主要是當作圖床,還有備份的資料庫
但 smugug 只能上傳圖片檔(無法上傳 raw 檔、tiff 檔…btw)
還有有點限制的影片檔(但我很少用所以沒什麼研究)

在諸多限制下他的優點就是「無限」

無限這件事情很有趣,也就是我自從開始使用 smugmug 以來
我「全部的」照片都會備份在線上
以婚禮紀錄跟婚紗來說,從開始使用 smumug 以後所有客人的照片
都有在 smugmug 上備份,同時交給客人連結後
無論是過去的光碟壞了,或是現在的隨身碟掛了,
都可以在線上找到,同時完整的打包下載

除了婚禮紀錄以外,婚紗拍攝也因為有 smugmug 所以我的流程變成

拍攝結束 -> 初修 -> smugmug 備份 -> 新人直接在 smugmug 挑片
-> 精修 -> 上傳 smugmug -> 客人直接可以在 smugmug 下載

另外就是在海外拍攝時,對很多攝影師來說,出國工作除了拍攝上的壓力
檔案的備份也是個大問題,除了多帶記憶卡、隨身硬碟外
我也會盡快轉一份 jpg 檔,在網路許可的時候盡快上傳
上傳上去後無論如何都多了一組 jpg 的備份,至少會安心不少

而對於陳年的檔案而言,將大量的 raw 檔放入外接的硬碟後,就存封在防潮櫃裡
需要尋找舊檔案,九成的機會還是先上 smugmug 尋找

透過設定權限跟隱私,也可以讓單純來逛頁面的人不會看到備份用的資料夾

雖然很多人會認為網誌圖片外連的速度會太慢,如果圖片尺寸很大的確是會的
但如果長邊只到 800 或 1024,加上照片數量不會太多的話
我目前網頁再開啟圖片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smugmug 也提供了不少種的外連方式
當然,也像 flickr 一樣有一些外掛可以協助貼上相本的聯結
但因為我每本作品用到的照片數不多,一直也沒有研究就是

另外 smugmug 也是可以製作簡單的首頁,如果沒有需要文字內容
主要都是以圖片為主,也是可以透過簡單的布景主題製作一個簡單的網頁

官方提供了一些簡單的主題,在首頁的介紹頁面就可以找的到,同時也提供了
一定程度的克製化空間,但誠如我之前所說,因為我主要是當圖床運用
所以我沒有很認真的去設計我的首頁

有興趣的話,我相信還是可以玩出不錯的效果,再外掛一個 blog ,我想當作官網也很充分了
而且 smugmug 跟 Godaddy 有合作,也可以直接升級購買專屬網域

再來是他的相簿功能,除了備份外,當然也是可以當作作品的展示用頁面,
smugmug 提供了幾種不同的作品展示方式

再給客戶的照片時,我多半會使用 “smugmug" 或是 “thumbnil 這兩種形式
功能欄裡可以打開檔案名稱,就讓客人直接在線上挑圖或是欣賞

如果是要公開給網友看的作品,我會使用 “journal" 或是 “slideshow" 的形式

而這些相本呈現模式也可以隨時更改,只要在相簿上方的選單直接選取就可以了

在最近一次的大更新中,增加了一個我很喜歡的功能(或是之前就有只是我不知道 XD)
在分享照片時,除了可以單張的貼上或者選擇尺寸外,也多了可以貼上 slideshow的選項

可以直接分享整個相本的 slideshow

例如我最近拍的“草東沒有派對

當然如果要是像我現在寫這篇網誌,只是要貼上單張單張的照片
也有多種尺寸可以選擇,其實非常方便

而話說回來,以我自己在使用上最常用到的功能
也就是如同一開始所提到,可以打包下載的功能

在工作頁面中,可以直接下載整個相本,點了上方的按鈕後

會出現下載相本的選項,點擊後不會馬上開始下載,而是後台會開始生成壓縮檔

依照相本的大小,處理的時間會不一定,同時當相本的照片太多的時候,
會自動分割成數個壓縮檔,這樣就不會發生產生過大的壓縮檔而無法順利下載的問題
算是非常聰明

在完成壓縮後,原本的頁面就會跳出下載連結
如果不小心關掉了頁面也沒有關係,系統完成後會把下載連結用 mail 寄到你的信箱
所以頁面關掉後同樣可以去信箱找到下載連結
打包下載的聯結會存在兩週,這段時間內,如果重複點同一個相本的完整下載
就會直接跳出下載連結,而不會重新生成

但如果你又多上傳了一些照片,這時候也可以點選重新生成
就可以再產生一次新的下載連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終於把過去那個難用到幾乎沒有存在意義的 app 更新了

新的 app 界面非常的清楚,直接可以連結到每個相本
做分享或是 download

如果已經習慣把檔案都備份在 smugmug 上時,這個 app 會變得很方便
隨時可以在手機上(如果有網路的話) download 自己的每張照片

例如要上傳照片到 instagram、facebook 或者任何社群網站
不需要再將手機跟電腦連線,一邊在家裡放著批次上傳,在外面可以隨時選取需要的照片分享
同時在跟客戶溝通的時候,無論是用手機或是平板
都可以快速地找到照片,同時界面還算蠻清楚的

過去我一直沒有在使用 ig 的原因就是懶得把電腦的照片傳到手機中
偏偏 ig 又是用手機操作比較方便,自從 smugmug 更新後,我又開始定時更新 ig 的照片
所以順便偷渡一下我的 ig 頁面: https://www.instagram.com/taotzuchang/ (誒?

給需要的人參考看看

跟著 Dustin Diaz 玩小閃燈

提到 Dustin Diaz ,時間就不得不回到 2009 年。
那年我才剛開始玩攝影,沒有用過離機閃燈,PW 是網路上傳說的離閃神器。
flickr 上充斥著 365 project,然後我也開始拍攝自己的 365 計劃,
接著接觸到了 Ed McGowan (isayx3) 的照片,進而認識了 Dustin Diaz,
於是乎不可自拔的,跟著他每天的 strobist info ,開始玩起了閃燈。

要論起我自己的啓蒙攝影師, Dustin 絕對得列在其中,
在 2009-2010 那段時間很認真地跟著他的布光圖,去嘗試不同的打燈方式,
從靜物到人像,從單燈到多燈,現在回頭來看當時的照片簡直就是一團亂,但卻充滿了嘗試性。
隨時時至今日學習燈法的對象隨著認識的攝影師越來越多,隨著 strobist info 不再更新而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但每過一段時間還是會翻翻他的 flickr 頁面,期待發掘到什麼。

對於剛開始接觸閃燈的新手而言,「Oh!原來閃燈是這樣打的」這本書的確是閃燈入門非常好用的一本書,
沒有過多的後製(有太多閃燈的教學其實都透過後製的方法誤導了觀眾,
導致跟隨著怎麼都無法照著作者的方法拍攝出類似的照片),很清楚的現場布光照片,
基本參數跟出力,幾乎只要添購跟他一樣的器材,照著參數就可以拍出差不多類似的照片

喔不過,我並不是叫你照著他的 list 去買器材的意思,我的意思是,看過他的照片,
另一種層面的可以更清楚不同控光器材的使用方式以及效果,也算是在添購器材上有了一些些的依歸。

更重要的是!這些照片都是用小閃燈拍出來的。

雖然我自己手邊也有 profoto 的外拍燈組,但小閃燈依舊是個讓人難以割捨的好夥伴,
因為先天燈頭太小的問題,必須搭配不同的柔光設備才能拍出比較多樣化的效果,
我自己當初也是在看了 Dustin 的分享後,才買了第一個尺寸大過於對角線 50cm 的柔光罩,
小閃燈搭配柔光器材的好處是,體積上遠小於外拍燈,更不用說棚燈,柔光器材摺疊後體積也不會太大,
另外目前可以用在小閃燈上的控光器材已經比當初多上太多,無論是在線上或實體店面裡,各式的接頭,
不同價格不同尺寸,也讓入門的門檻低了不少,更不用說帶有 TTL 功能的觸發器也越來越多選擇。

在這本書中,並沒有針對每盞燈的功能做解釋,很清楚地把佈光圖參數秀出來後,
剩下就是讀者自己的事了。在起步的時候,試著去思考是有必要的,我們過往都很習慣於教科書的教學方式,
仔細的拍攝者的每個思維,詳述每盞燈存在的意義,但那不僅扼殺了讓讀者自己思考的空間,
也會讓學習變得過於簡單,換個方式講,少了思考的過程,很難真的從書本地教學生得到什麼。

透過佈光圖與成品,思索彼此的關聯性,更能夠抓到隱藏在其中的「經驗」

需要延伸閱讀跟進一步的教學嗎?也可以直接上 strobist.com ,加入這個自 2006 就存在的社群,
截至今日依然有無數的職業或業餘攝影師不斷上傳著照片跟自己的心得,
然後你會發現一個人在街上架著燈架與相機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當然,
也可以像 dustin 一樣有勇氣找陌生人幫你按下快們拍下自己的離閃照片。

維持 strobist 的精神,帶著燈具到街上,架好,按下快門
一切都是這麼的簡單

下面一些是這幾天在函館街頭,很迅速拍攝的照片,
我特地挑了夜色低垂的時刻,也是拍攝街頭閃燈最黃金的一段時間
北海道的冬季天暗得非常迅速,在前後短短二十分鐘內,
使用了 1~2 隻閃燈快速的進行拍攝,以下是這次拍攝的成果

單燈從畫面右側,使用 50cm 左右的柔光罩,因為環境成冷調
所以閃燈不用色溫片就可以營造溫暖的光線

路邊的停車場,剛好遇到不錯的天色,透過橘色的色片
從畫面左前方有點逆光的形式補光,因為色片讓光線可以類似於夕陽的光線
也與環境比較融合

函館著名書店停車場的連通道,因為燈管偏橘,使用了高濃度的橘色片
來平衡走廊的燈色,利用超廣角變形去加強通道線條的張力
這樣的構圖也是 Dustin 常會用到的
閃燈從畫面右邊同樣透過 50cm 的柔光罩補光

夕陽西下後,黑夜來臨,街上的聖誕燈飾閃耀
透過前後兩棵樹的景深差異,拉出不同尺寸的散景
dustin 最常使用的就是在街道上帶上大片的燈光散景
於是我透過 LED 當前景,在畫面右邊(model 左側)補上一支出力 1/32 的 SB910
於是 model 被夾在前後兩片燈飾中,效果非常的好

2015.11 香港街拍

月初因為一些意外臨時去了一趟香港,也沒做什麼
帶著 x100 在街上亂晃,隨意的拍下了一些照片
但也真的是挺喜歡的

人總是有事沒事要過得隨意一些吧我想
許久沒有不是為了工作而出國,不是為了工作而到處走走

也許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才能繼續拍到自己喜歡的作品

完整作品請點:

http://www.taotzu.com/frame/slideshow?key=CRkGhG&autoStart=1&captions=0&navigation=0&playButton=0&speed=3&transition=fade&transitionSpeed=2

見證大團 – 開發場 8

2015 十月的開發場 8 同樣是四個樂團

首先是 Nawan 阿修 & Mr.band

nawan 是卑南族晚上飛鼠的意思(那白天飛鼠是另外一個字嗎?),歌曲很輕鬆
民謠的曲風搭配樂團帶來的變化,阿修本人也非常的活潑

關於他的音樂請點 [這裡] 

完整照片 slideshow 請點下方連結

http://www.taotzu.com/frame/slideshow?key=zwXzZH&autoStart=1&captions=0&navigation=0&playButton=0&speed=3&transition=fade&transitionSpeed=2

當天第二個上場的樂團是小福氣,
小福氣是由 大象體操的張凱婷 + 猛虎巧克力的鄭宜農
巨大的轟鳴的侯柏第以及橙草的鳥人所組成的暫時樂團

曲風非常的奔放,歌詞也是亂七八糟,有種當初接觸到旺福的感覺
有時候音樂就是要任性妄為才會有趣

雖然說是期間限定暫時的組合,但也創作出了很多首有趣的歌
可以點 [這裡]
而且貌似準備要出專輯了,真心推薦

完整照片 slideshow 請點下方連結

http://www.taotzu.com/frame/slideshow?key=JGSbfp&autoStart=1&captions=0&navigation=0&playButton=0&speed=3&transition=fade&transitionSpeed=2

第三個團是來自屏東的少年白
團員看起來都很年輕,但歌曲的勁道非常的強
主唱巨大的身軀在 solo 到忘我時,在台上旋轉跌倒的身影肯定是要去現場見識啊!

強烈建議要聽聽看他們的作品,說不定一聽就愛上了
音樂作品請點 [這裡]

完整照片 slideshow 請點下方連結

http://www.taotzu.com/frame/slideshow?key=XG7nKv&autoStart=1&captions=0&navigation=0&playButton=0&speed=3&transition=fade&transitionSpeed=2

最後一個樂團照慣例是過去參加過見證大團的“老人”
相信這場也有很多人是衝著他們而來,也就是青春大衛

對我來說開發場的新團我幾乎都沒有聽過,頂多是網路上偶爾會看到名字
但多數的團我都很陌生,青春大衛則是少數我原本就已經在 follow 的樂團

人之島的 MV 是我近期獨立樂團 MV 裡面很喜歡的
透過看版、廣告,搭配著街景慢慢把歌曲帶完,
有空有時間一定要 google 一下這首歌的 MV

他們的歌曲,在這有一點點寒意的時節,顯得更是溫暖

關於青春大衛的歌,請點 [這裡] 或者購買他們的專輯「第一到六天」

完整照片 slideshow 請點下方連結

http://www.taotzu.com/frame/slideshow?key=Hq4vGt&autoStart=1&captions=0&navigation=0&playButton=0&speed=3&transition=fade&transitionSpeed=2